杨勉听到皇上的回话,心中一寒:“曾经共进退,过命的情谊,终究抵不过现实。”她用手帕捂着嘴,轻轻咳了几声,取下来见上面沾上了血渍。
沈文廷一脸担忧,急切的问道:“母亲,您怎么样?快坐下。”
杨勉靠着椅子,缓缓坐下,喘息了一会儿,才说出几个字:“我没事。”看着孙奇,有气无力的说道:“我有些累了,孙奇你先回去吧。”
孙奇见状,虽然很担忧,也只能对沈文廷叮嘱道:“好好照顾夫人。”
沈文廷看了看杨勉,又看着孙奇点头回应:“恩,放心。”
见孙奇离开,沈文廷道:“母亲,我扶你回屋里歇息。”
杨勉在沈文廷的搀扶下回了房,见杨勉睡下,沈文廷一直坐在床边守着。
许久,杨勉闭着眼睛,道:“文廷,你下去吧,有事我叫你。”
沈文廷不放心杨勉一个人在这里,有意说道:“我就在这里守着,母亲有事安排起来也方便。”
杨勉抬手轻轻挥了挥,沈文廷见状也只能先离开。
晚上杨勉独自起身,点起蜡烛,走到书房,研好磨,拿起毛笔,写道:
吾皇在上!
勉,念圣上之功业,感万岁之恩泽。
忆当年,游走南北、击退敌寇;宽猛相济,平定中原。
臣女深知,外患可以共克,内忧比外患更可怕。臣女亦铭记吾皇之嘱咐,犹如在耳,从未敢忘,尽心竭力,只为报答万一。
今身老心累,愿退隐山林,用毕生之功换北平军世世安稳,宝剑为鉴。
古往今来多少人,寻求长生不老术,终未如愿。圣贤功成得名遂,后世传颂万万年,亦是长生。
第二天一早,沈文廷轻轻敲了敲杨勉房门。
杨勉缓缓开门,将昨晚写好的信件递给沈文廷,一起的还有皇上御赐的宝剑。
杨勉缓缓开口道:“让孙奇差人送到京都,交给皇上。”
沈文廷大惊失色,道:“母亲,这是?”
杨勉心力交瘁道:“这太平、这盛世来之不易,曾经内忧外患的日子,皇上应该还记得吧,不要等到国破家亡再后悔。”顿了顿,接着道,“这封信和这把剑,希望能让皇上清醒。”
沈文廷接过信和剑,点头道:“是。”
杨勉轻轻关上了房门,任谁来都不愿出来,婉月一直守在外面。
沈文廷轻轻拍门喊道:“母亲,信件已经送去京都了。”
杨勉只回了:“好。”依然没有开门。
沈文廷很害怕,不停的跟杨勉说话:“母亲一定要保重好身体,等皇上回信。”
杨勉只道:“我知道,你们都下去吧。”
沈文廷轻轻对下人说道:“你们去把云姨找来。”
下人回:“是。”
很快王云筝赶到。
沈文廷拉着王云筝的手,讲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王云筝走到杨勉房间门口,轻轻敲门喊道:“姐姐,我是云筝,我可以进去吗?”
杨勉依旧无精打采的说道:“回去吧,我谁也不想见。”
众人都十分焦急,也没有办法。
第二天孙奇和李若赶来。
李若手里拿着一封信件,轻轻喊道:“夫人,银丘有封信件。”
没一会儿杨勉真的打开了门。
李若递上信件,喊道:“夫人。”
杨勉也不知是真是假,接过信件打开,只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几行字,也看不太清楚写的什么。
杨勉将信递给一旁的沈文廷,道:“文廷,你念念。”
沈文廷接过信件,念道:
“县主大人安,蒋邵杰在此谢过。送往银丘的物资和钱财早已收到,因公务繁忙,耽误回信,还请原谅。
物资和钱财都按情况分发下去,银丘已度过难关。
百姓和将士同心协力!平息战乱!共创太平!
银丘的百姓感念皇恩!
也慰问您。
祝国家繁荣昌盛!
祝您们身体康健!
再谢!”
杨勉看了看李若,虽然不知道此信真假,也宽慰了不少。
李若淡定自若道:“夫人,蒋将军在信中说银丘太平,以后一定会发展繁荣,我们得一起见证。”
杨勉听到这话,心想:“即使李若这封信是假的,可她说的这话却在理,银丘如今虽然太平,可依然风雨飘摇,大家都在努力,自己怎么能松懈呢?况且还让这么多人担忧。”
沈文廷见杨勉有些动情,赶紧开口道:“母亲,您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我们先去吃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