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随着治国公带人接管步军统领衙门开始,京城上空的夜愈加黑暗。
寻常百姓家自然闭门不出,大部分百姓皆在熟睡之中,少部分听到动静的纷纷隔着窗户查看外面的情况。
一队队官兵在街上奔跑,更多的身穿盔甲头系红绳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向着皇宫集结。
突如其来的变故直接将生活在京城的文武百官打懵了,每个官员的府邸门口都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官兵把守,禁止出入。
每当问起来他们统一的回答都是太子欲趁皇上不在京时造反,而听到太子要造反的消息官员们皆目瞪口呆,特别是文官们,熟读史书,几乎没有怀疑很快就相信太子要造反的事实。
皇上春秋鼎盛,太子在位十余年,老赵家的皇帝命都比较长,没有意外太子还有几个十年要等,太子不想继续等下去想提前登基,理由很说的过去,历史上太子造反的案例比比皆是。
林如海、钱鹤以及少部分亲近太子的官员肯定是不信的,他们要求立即进宫和太子对峙,但无一不是被官兵压在府里,美其名曰保护官员的人身安全。
武勋之中,即便有人站出来质疑同样被告知不得离开府邸,有资格的已经下场参与角逐,没有资格的都是一些吃闲饭、赋闲在家的武勋。
当然如镇国公、齐国公等在外带兵的勋贵府邸,也都怀着明哲保身的想法按兵不动,不管真假,一旦他们留在京中的亲眷下场会被解读成某种信号,拥有兵权倘或有任何倾向事后追究起来不是开玩笑的。
事情不明朗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考究,夹杂着君臣之道和明哲保身,太子是不是造反的真相都不重要。
太子成功登基,大夏官场重新洗牌,作壁上观的官员们继续高呼万岁领着皇家俸禄。
北静王造反?那又算什么?当今皇上登基的前因后果至今民间还有传说,成王败寇而已。
儒学发展到大夏的时代早已偏离正轨,圣人的思想为上层利益服务,如何解读皆看权柄掌握在谁的手中,指望着臣子死社稷已经变的不现实,大家都是“打工人”,形势不明,拼命是不可能拼命,更何况自家大门口还有凶神恶煞的官兵把守着。
事后责问起来?看情况解释咯!当官的就是脑子转的快。
不管别人怀着什么心思,黑暗掩盖下的京城一时间静悄悄的,唯有穿街走巷的官兵。
深宫之中,太子后知后觉,终于发现了端倪。
太子笨么?
应该是不笨的,否则不可能被立为太子,大夏没有立嫡立长之说。
但太子的位置是尴尬的,没有登基的太子活得还不如普通皇子,普通皇子可以为所欲为,而太子就不行,上有皇上看着,下有文武百官、兄弟姐妹盯着,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太子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登基之前一定是活得最憋屈的,能随心所欲的凤毛麟角。
不过么,太子虽然憋屈,但作为国之储君,东宫作为小型朝廷,该有的配置都有,这些人绝对忠于太子。
赵历高坐东宫之中,此时大殿内,太子妃张煦桐、东宫侍卫首领成国侯李想,东宫太监首领吴承恩皆在,由于深夜太子属官们皆不在宫内。
殿内安静的可怕。
原本太子睡得好好的,侍卫首领突然来报宫外莫名其妙出现大批兵马,把皇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就很可怕,没有调令突然出现军队围住皇城,太子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这是有人想趁着皇上不在京城造反,因为作为监国太子正常的军队调动他都会知晓,此刻集聚宫外的兵马太子压根没印象。
站在太子的角度考虑,胆敢无令调度兵马皆是图谋不轨。
“成国侯,派出去的人为何还没回来,究竟是谁胆敢私自调动兵马,还有丰都侯为何还没来?”太子阴沉着脸,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外面的人是谁皇上不在京中,那么就是奔着他来的。
李想战战兢兢,他就是个袭爵的侯爷,哪里见过今日的阵仗。
“太.....太子殿下,应该快回来了。”
赵历冷哼,成国侯自小同他交好,寻常时候兢兢业业,这时候过于不堪,他很不满意。
砰!
太子的手重重拍在案上:“本宫倒是要问问他们究竟想做什么,想要本宫的太子之位直接向父皇要好了,如此大动干戈动摇国本........乱臣贼子,乱臣贼子。”
赵历气急,骂骂咧咧的想要出宫,或许他的心底也有恐惧,但表面上都被怒气掩盖了。老爹是个极看重权柄,疑心病很重的人,他这个太子就是个空壳子,谁都能上来踩一脚,外家、皇亲国戚根本靠不上,文官里卖倒是有不少维护他的正统之位,但这时候根本没用,武勋......武勋他老爹自己都还没彻底掌控,压根没人正眼瞧他。
见太子怒气冲冲的要出去,太子妃张煦桐厉声喝道:“太子,你不能出去!”
今晚事发突然,张煦桐还没捋清楚头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