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曹青出来做事,朱标也是下了很大决心,这家伙适合当御史,并不适合做事。
然而他也找不到其他人,曹诚倒也合适,可这家伙早年间就因为一张破嘴得罪太多人,再让他负责中都,怕是要被人暗杀。
思来想去,朱标只能让曹青前往中都。
此刻谨身殿内,朱标将手中奏疏放到一旁:
“各地卫所要配合变法,各里各甲各村都要深入,乡间不能再按原先的方法让里长去治理或宗族治理。
你们可有什么好想法?”
吴宗伯平静开口:“方学士在云南实行的乡村自治之制足矣。”
“能否让朝廷派遣读书人下去?”
“做不到!”
方时轻轻摇头:“先不说财政支出,单单各地方言足以让朝廷望而生畏。
特别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相隔一条路都有可能出现两种方言。
洪武正韵尽管已经尽全力推广,然而大明读书人还是太少,说官话的百姓也太少。
没有几十年不遗余力的推广洪武正韵,朝廷不可能派人进入乡间。
除了方言,还有道路不通,特别贵州、四川等地,很多村子被大山阻隔,出入都靠攀爬悬崖。
大明想要让百姓全部吃饱穿暖,这些躲在山中的大明百姓,才是最大的困难。
目前只能让百姓自己举荐同村中有德之人来管理乡村,还需要多个用来相互制衡。
无需他们做出多大的事,只要保证乡村不乱即可。”
朱标眉头一皱:“推举制的弊端你我都清楚,要是双方互相不服,很容易让乡村不稳。”
“不会!他们权力来自县衙和百姓,只要县衙出面,想要解除他们权力轻而易举。
一村之地与一国不同,朝廷使用推举制会形成党争,造成国家动荡,而乡村实行推举制,让村民自治只会让乡村更加安稳,因为没有百姓会为了别人,去犯下杀头之罪。
目前来说乡村自治利大于弊,这不仅能节省财政支出,还可以让百姓不至于受宗法、族法压迫。
已经准备建立大量学校让乡村孩童入学,等这些适龄孩童成长起来后,有些便可回村治理。
等那时候,承志部便可教导这些回村读书人,让朝廷权力慢慢渗入到乡村之中。”
一旁的宋讷有些疑惑:“方学士,为何一定要在乡村之间修路?田野之地的百姓并无余财,用老氏所言的鸡犬声相闻而不相见管理不更好?”
“三农稳社稷才能稳,何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历朝历代所有揭竿而起的反贼都是从乡村出来。
修路是为了乡村百姓能够接触到外面,让他们出去赚钱,也能让别人进村赚钱,双方互通有无,让三农稳定。
不能只把城中百姓看做大明百姓,还要把大山之中的百姓看成大明百姓。”
“按你这么说,户部年年都不能留余财了,不仅要做好百姓读书一事,还要修路,哪怕市舶司能赚再多钱,也不可能留下钱。”
“钱是死物,只有流通起来才有用,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过得更好,而不是让朝廷更富有。
朝廷有钱养军养官,剩下的都要用来发展民生。”
朱标点头赞同:“朝廷不能当貔貅,既然以天心即民心为治国理念,税收也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目前朝廷已经派出官员前往各地辅佐变法,朝廷重心以变法为主。
方学士,孤知道你有其他事,不过变法前期那些事先放下。”
“臣明白!”
方时也不想现在就去弄,道衍那边也需要时间,乌斯藏百姓不比交趾。
而且只有大明百姓过得好,乌斯藏那边百姓才会羡慕,才会明白道衍是真为他们好。
至于倭国目前交给曹诚,想来不让对方统一没什么问题,等时机一到便可一战而下。
[这次范敏背后之人没出来,大概率和李珍的想法一样,想用工坊和海贸来赚钱。]
[得找个机会跟朱标说说,让蜀王尽快去就藩。]
方时想让蜀王就藩,蜀王也想,然而这种事又不是他能决定。
此刻的他经过两个时辰的快马加鞭,终于在半夜赶到凤阳府外的军营。
望着军营周围的将士和百姓,朱椿来不及细想,一路小跑去见朱元璋。
“儿臣拜见父皇、母后!”
朱元璋瞥了眼朱椿,淡淡开口:“老十一,在滁州可还好?”
“父皇恕罪,儿臣在滁州一直深居简出,每日与众读书人一起探讨经典,实在不知凤阳之事。”
马皇后起身把朱椿扶起:“别理你爹,他一生气就到处牵扯,连你的岳父都差点遭受无妄之灾。
你这孩子在宫里就一直读书,怎么到了凤阳也一直看书,等就藩了可不能这样。”
“谢母后,儿臣记下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老十一,你最好是不知道,若是哪天被咱发现你故意不说,咱就把你吊在凤阳城门下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