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大明:家祖朱重八 > 第380章 不得不妥协

第380章 不得不妥协

    大典的编纂也就只是朱允熥,朱标还有老朱三人私下商讨过。

    当朱允熥第一次把编纂大典的事情抛出时,那些文官的眼睛当即纷纷亮了起来。

    能把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千百年来的优秀典籍全部囊括进去的一本书。

    不说是担任总编撰了,就是能在其中署个名那都可以名留青史了。

    别看他们现在能庙堂对答,好像是身居高位了,但百年后不过也是一塚枯骨,千年后也将消逝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

    可若能在这样的大典上留名,将来凡士农工商识字者皆可知其名讳。

    纵然沧海桑田,也总可有他们一席之地。

    历朝历代凡编撰典籍者,可从不曾有人反对过的。

    朱允熥刚一提出来,很多人便纷纷附和。

    哪怕之前只为喂充数的,也都无不有跃跃欲试的心思。

    这个时候了也没必要论主次有别了,解缙当不过只是个阁臣,不也掌了孔家的典籍,在士林中积攒了很高的名望吗?

    现在的内阁在老朱的一手打压下,还只是皇帝的高低秘书,并不见抬头的趋势。

    臣乃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幸赖太上皇隆恩,高中二甲前五,在翰林院就职五年之久,又选至于科,臣多年来孜孜不倦一直未曾懈怠读书,臣愿参与大典的编纂。

    朱允熥道出要编撰大典后,还没有人对此发表意见,就有人站出来毛遂自荐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能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中脱颖而出站在今天这个位置,毫不夸张的说全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就大明目前的士林风气,曲意逢迎之人绝对混不到今天的位置。

    有了第一人领头,其余人也不甘落后,纷纷都开始了自我介绍。

    大概都是多少年考中的进士,之后又在哪个部分谋职,这么多年来又是如何读书的。

    有的人见会试殿试不行,又开始在乡试甚至是县试,以及考了多少年做文章了。

    反正又不是围绕他的,他们愿意争辩就争辩去,正好也能暂时把他从漩涡中解救出来。

    朱允熥神色澹然慢慢端起了茶杯,而旁边的朱标却是看不下去了。

    虽说辩论有助于双方进步,但这种无意义的争吵纯属浪费时间。

    朱标要处理的朝政何其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他们说这些无用的东西。

    咳咳。

    朱标轻咳一声打断了众人的辩驳,道:大典的编撰是项浩大的工程,非短时间之内所不能完成,也非寥寥数人所不能定。

    各位可把自荐举荐奏章递上来,孤会酌情挑选的。

    然正如之前所讲,想要把这部传世的大典编撰出来,所需要之人力物力必不可少,现在人已经有了眉目,户部可拿多少钱出来。

    朱允熥循序渐进铺垫了这么久,朱标哪还不知道他的用意。

    被喊到后夏元吉站出来,利用职大那种记账方式的确是便利了很多。

    哪怕是账本没在身边,他也能大致报上几句。

    户部年税在七千余万,除整修兵备,疏通河流,救灾安民等等事项后,还需留有应对大的突发状况,所剩数目不过寥寥无几。

    大概也就只能拿出不到三万两,

    在开海之前税收不过四千余万,快一半的增长都在市舶司和下西洋的税收上了。

    但开海不过两年之久,之前的税收也只够勉强可以维持国家的运转。

    换句话说,赋税增长的最多,不过也就有六千万冲入国库。

    而宝船出海,水军战船,军卒退役,官员增俸,这都是些不小的数目,现在的户部结余下来的银钱根本就没多少了。

    三万两?

    一听这,有人急了。

    他都想好如何在大典上挂个名了,竟然又告诉他户部没钱了。

    夏元吉并不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之所以被这些文官裹挟,不过是乡中族老以为母亲立贞洁牌坊所要。

    夏元吉在世时是湘阴的教谕,在他十三岁时父亲病逝,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难。

    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直到他以太学生身份被老朱赏识,提拔成了户部四川司主事。

    到目前,他母亲守寡已经二十年,达到了旌表的时间。

    他虽在朝中为官,但旌表却需乡里奏呈,为了这他只能选择在文官中中立。

    当然,夏元吉本身并不是个趋炎附势之人,最主要的原因他是职大的便利,但却不认以职大的模式选官。

    职大的学生是精通四书五经,但对礼仪的践行却差了很多。

    闲话少叙。

    面对众人的质疑,夏元吉不卑
新书推荐: 仙府传说 重生八零:拔猪草娇养白切黑大佬 穿越荒野求生,开局一把破菜刀 中兴之主 开局满门忠烈,老婆发现我非常人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说好到期离婚,傅总你怎么后悔了 弃文从武后,那个书生杀疯了 通古今,拐走美强惨后我赢麻了 插足上位,男主们又被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