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楼,齐鲁东端一个很普通的小镇,离黄海不远,往东一百五十里,是道教名山,崂山,往北一百五十里,是道教七十二福地栖霞山,在往西一百五十里,是九仙山,往南不足百里,是传说当年始皇帝求仙问道的琅琊山,琅琊王家所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四座仙山环绕,几千年来,几乎从无战乱,也没有出过什么了不得名人,就像是隐士高人一般,不兴不衰,不张不扬,村民们祖祖辈辈没大治也没灾祸,说起这个小镇的由来,只有一小段传说
传说东汉末年,华夏大地战乱不断,瘟疫四起,哀鸿遍野,这个时候有个少年,四处学医,走遍山川,寻找治疗瘟疫的办法。
这一日,走到齐地一个小山村,这个山村居然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方圆百里,没有一人感染瘟疫,于是少年断定,这个地方一定有大医治世,于是四处寻访,奈何盘缠用尽,只得乞讨前行,走到一处山脚,饿的昏厥,差点死去,幸好山民把这个小伙子救了,给他一口热食,醒过来,他向人打听这山里是不是有医术厉害的高人存在,村民们却都说没有,这个少年很奇怪,于是就在附近山上住了下来,经历许久,他才发现,本地山上盛产一种野茶,村民们常用这种野茶煮水喝,居然身体康健,百病不侵,少年大喜,就采制这种野茶,给外面得了瘟疫的人喝,居然一个个全好了,一场灾难就让这个小小的野茶化解了,少年感叹这个地方钟灵毓秀,于是就在这里结庐而居,潜心学习医术,慢慢的少年的医术越来越好,附近的人也越来越往他住的地方聚集,渐渐的居然形成一个小镇,少年居住的草庐也慢慢发展成一座小楼,人们又感念少年治病救人,就以这个少年的姓氏命名,叫这个地方张家楼,这个少年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始祖,少年的名字叫做张仲景,也就是一代医圣
传至千年,张氏后人,却没剩下几个争气的,草头医生倒是出过几个,但是真正的一代大医,却是一个也没有出现,也不知道张仲景的医术传承到底是什么时候断绝的。
这个小镇确实张姓人居多,又差不多是同宗同源,但是地处偏僻,即便改革开放了,村民们也是与世无争。
小镇东边一条小河,几个小孩在摸鱼嬉戏,河岸上坐着一个瘦弱儿童,正给其他孩子看着衣服,这时,水中一个少年大喊:摸到了,猛地把水中双手举起,一条一尺多长青色鲤鱼被死死的抓在手上,少年把手中的青色鲤鱼狠狠的扔向岸边,高喊:老三,抓住!
岸上那个瘦弱儿童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死死握住正蹦跶的青色鲤鱼,放到一边的竹篓里,然后喊着:哥,都六条了,差不多了吧!
水中少年看看天色,已经日落西山,喊声:好,回家,
一行有个四五人,吵吵闹闹,穿好衣服,拎上竹篓,嘻嘻哈哈的往村里走着。
这时候,那个瘦弱儿童,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喊着:哥,爷爷让背的《汤头歌》你背到哪里了?
为首的少年,大概略大一两岁,名字就叫做张乾一,一脸愁苦:太难背了,我就背到表里之剂的防风通圣散,老三,你呢?
叫老三的瘦弱少年说:“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就背到攻里剂的调位承气汤。”
汤头歌,中医最重要的启蒙基础,由清康熙年间传奇中医汪昂于80岁编撰的中医古方歌诀,其中分二十类,像发表剂,用以给受凉风寒的症状,涌吐剂,用以给需排泄通气的症状,还有表里剂啊,消补剂啊,祛风剂啊,等等,每一类有十几个药方,总计近两百个中药方子,可以说,融会贯通了汤头歌,做个走街串巷的土郎中,已经差不多了!
这时,领头的张乾一喊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后面的少年们也随声附和着高喊: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正是汤头歌决第一决:益补剂里的四君子汤
一群孩子呼呼啦啦,唱着歌诀,临近村子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高喊:快看快看,那不是老李家一群孙子吗?
张乾一抬头看看:“妈的,又是他们这群混蛋,弟兄们,小心了啊,他们可能又抢我们的鱼。”
其中最小的瘦弱孩子,老三躲到张乾一身后:“哥,又要打架啊?”
“怕啥?不就是打架吗?谁怕谁啊!”张乾一不屑的瞅瞅对面慢慢迎上来的一群人,
大概有个六七个孩子,也都八九岁的样子,正是最闹腾的年级,其中一个孩子走了过来笑嘻嘻的一脸幸灾乐祸:“张乾一啊,抓鱼去了啊?”
张乾一嘴巴一撇:“是啊,怎么了,李小六!”
这个叫李小六的孩子比张乾一似乎大一点,个头也高那么一点,装出一副大人的样子,双手叉着腰:“送我几条呗,你看,我们这么多人,你就给我们六七条就行!”
张乾一把本来是另一个孩子背着的竹篓拿过来,背在身上,不屑的说:“自己摸去!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