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有一个婴儿降生于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继迁寨,当地人也称其为李家站。
婴儿的父亲名叫李守忠,粗通文墨,年过四十开始做生意。借着当地李姓本族的关系,李守忠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越来越富裕,李守忠却越来越发愁。他年过四十,却无一儿半女在膝下承欢尽孝。
李守忠的发妻崔氏觉得愧对李守忠,怕是自己会断了李家的香火,便劝说李守忠纳一房小妾。李守忠见崔氏如此大度,自己更是干脆,没几天就托人找了一家胡氏。胡氏进门之后,非常争气,不久就诞下一子。当儿子呱呱坠地之际,李守忠乐得手舞足蹈,阖府上下都欢天喜地。
大夫人崔氏问李守忠:“老爷,您打算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
李守忠一边笑一边说:“我儿乃是大富大贵之人,这名字可不能随便取。”
李守忠废了半天的功夫,也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个算卦的先生。
先生看着床上的婴儿,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咕了半天,这才仿佛灵魂出窍般说道:“此子贵不可言,有鸿鹄之志,能传承李家半年基业,不如就叫鸿基吧。”
李守忠听罢,激动地老泪纵横,他二话没说就给了算卦先生五十两银子。
因为是老来得子,李守忠对于李鸿基可谓是溺爱成性。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到了李鸿基四岁的时候,李守忠决定给儿子请个教书先生。
李鸿基喜欢玩,对学习非常地厌恶。教书先生来了没几天,李鸿基就哭着喊着不学了。李守忠无奈只得将教书先生给送走了。
后来,李守忠又请了几个教书先生来教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位少爷秧子拿起课本就打瞌睡,一说出去玩就精神百倍。教书先生教了没几天就被李鸿基给气跑了。
李守忠见儿子不喜欢学习,虽然心中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后来,干脆就不管了。
没有了教书先生和父亲的管教,李鸿基好似出笼的小鸟,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喜欢枪棒,爱好打架。没事就带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厮混。李鸿基的少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但这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就在李鸿基十岁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又生下一子,名曰李自敬。这一次生产,使得胡氏的气血严重亏损。从此,胡氏一病不起。
大娘崔氏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身子骨也是越来越差。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过五旬的李守忠的肩头。
随着大明帝国的赋税越来越重,李守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家业渐渐败落。
在李鸿基十三岁的时候,大妈崔氏与自己的亲生母亲胡氏相继过世。而李守忠的产业彻底败落。铺子卖了,宅子卖了。一家几口挤在村边的一个破落的小院。
李守忠已经年迈,干活是干不动了。他将李鸿基叫到跟前,说道:“鸿基啊!如今咱家家业败落,为父又年事已高。你弟弟自敬尚在年幼,支撑这个家,为父实在是有心无力。你不如就出去某个差事,也好有个生计。”
李鸿基有些为难了,自己长这么大,大字不识几个,做生意又不会算账,真不知道能干什么?
李鸿基虽然为难,但还算孝顺。眼看自己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只得诺诺出门。
刚到门口,李守忠又把李鸿基给叫住了:“我儿回来,为父还有几句话讲。”
李鸿基急忙转身:“父亲还有何话要嘱咐孩儿?”
李守忠叹了一口气说道:“为父本打算指望你光大我李家门楣,传承我李家基业。哪料想咱家竟败落到如此田地。此番你出门,不知要遭多少白眼,受多少艰辛。为父打算将你名字改为自成。望你早日自立门户,自成一家。”说罢,李守忠两行热泪滚滚而下。
李自成望着老父,心中凄苦,眼圈一红,眼泪差点涌出框外。李自成一咬牙,出了家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自成出门后,有些犯傻。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才能找到饭门?
李自成虽然不懂文墨,但并非痴傻之人。他灵机一动,想起了离村子十五里的安觉寺。干脆就在安觉寺出家当个俗家弟子,这样离家也近,也能找个吃饭落脚的地方。
就这么办。李自成打定主意,便真的投身安觉寺,当了一名出家的僧人。寺中主持给李自成取了一个空门的名字,黄来。后人称李自成为黄来僧。
可是这和尚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肉,没有酒,这对于吃肉喝酒惯了的李自成,无异于活生生的牢笼。
没过多久,李自成便从安觉寺跑了。李自成回到了家,父亲李守忠的脸色非常难看。家里本来就困难,李自成不得不再次出外谋生。李自成很快在本族的一家大户谋了一个差事:放羊。
李自成放羊倒是放出不同的风格。李自成虽然年纪不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