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这位在中国民间声名远扬的人物,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的智慧之名,足以与三国时期那位智谋超群的诸葛亮相媲美,以至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由此可见,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以及其智慧的影响力之大。
毋庸置疑,刘伯温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他凭借开国之功获封诚意伯,并得以世袭罔替,这份荣耀世代相传。
而刘孔昭,则是刘伯温的第十四世孙,也是第六代诚意伯。若要谈起他的一生经历,按照东林复社那帮所谓君子们撰写的正史和野史来看,那可真是劣迹斑斑,罪行多得数都数不清。
之前咱们已经提及过刘孔昭在朱由崧登基称帝一事中的表现,很明显,从客观角度出发,刘孔昭在此事中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然而,那些东林复社的君子们可不这么想,他们依据自己刚刚投靠的新主子——大清皇帝的观点来评判此事。由于此时弘光帝的皇位已不再被他们所认可,于是乎,刘孔昭便被这些人扣上了一顶“乱臣贼子”的大帽子。但咱们平心而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纯属胡说八道!
这一点确实无法抹黑刘孔昭,然而东林君子们并未善罢甘休,他们继续深挖下去,这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原来刘孔昭身上的黑料还真不少呢!
首当其冲的便是他那得来不正的爵位。要知道,这“诚意伯”的爵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想当年,洪武三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其中就有刘伯温,他获封诚意伯,而且这个爵位规定由其子孙世代承袭,每年还有固定的俸禄二百四十石。
可是啊,自刘伯温去世之后,这诚意伯爵位的传承之路可真是一波三折、坎坷异常。尤其是刘伯温的长子刘链,更是命运多舛。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当时权势熏天的胡惟庸对他百般迫害,最终逼得刘链走投无路,只能选择投井自尽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由于受到胡惟庸一案的牵连,诚意伯爵位早在洪武八年就已被剥夺。就这样,一直到了洪武二十四年,随着胡惟庸案逐渐落下帷幕,朱元璋这才想起了刘伯温的功劳,下令恢复诚意伯爵位,并让刘伯温之孙、刘链之子刘焉成为了第二代诚意伯。算下来,从爵位被夺到重新恢复,中间竟然整整断承了长达十五年之久!
“靖难之役”硝烟散尽之后,明成祖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开启了新的统治篇章。此时,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崭露头角,展现出一定的才华和能力。明成祖听闻其名,于是下诏命刘璟入朝为官。然而,刘璟却坚决不肯从命,并且毫不畏惧地说出了一句在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话语:“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此言一出,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明成祖龙颜大怒,认为刘璟之言乃是大逆不道,不仅将刘伯温整个家族都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之中,更是直接导致了刘伯温家族的悲惨命运。不久之后,刘璟在狱中含恨自尽,而曾经荣耀无比的诚意伯爵位也随之被剥夺。
就这样,刘家失去了爵位,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将近一百三十多年之久。到了嘉靖十一年,以外藩身份继承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初登大宝的明世宗深知自己地位尚不稳固,为了巩固皇权、拉拢人心,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抚和笼络朝中的勋贵大臣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世宗开始着手恢复一些开国功臣后代的爵位。诚意伯爵位便是其中之一,经过一番周折,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终于得以重获祖上的荣誉,被复封为诚意伯。此后,每年可以领取七百石的俸禄,成为了第三代诚意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诚意伯爵位传承至第四代诚意伯刘世延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位刘世延竟然也是个性格桀骜不驯之人,如同一个不安分的搅屎棍子一般,屡屡违反国家法律,甚至多次被判处死刑。不过,由于他的先祖乃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朝廷念及旧情,最终只是夺去了他的爵位,让他在家闲居度日。
话说那刘世延不幸亡故于万历三十三年,然而命运弄人,他的诸位儿子竟皆先他一步撒手人寰。所幸刘世延尚有两个孙子存于世,其一乃庶出之长孙刘荩臣,此子正是刘孔昭的生父;其二则为嫡孙刘莱臣。
依循那嫡长子继承制度之规定,原本理应是嫡孙刘莱臣承袭爵位才对。怎奈彼时刘莱臣年纪尚幼,难以担当如此重任,为防爵位无人承袭而断绝传承,无奈之下只得让庶长孙刘荩臣暂且借袭爵位。待到嫡孙刘莱臣成年之后,再将爵位归还予他。此种做法在明代可谓屡见不鲜,乃是一种常见的爵位承袭方式——借袭。
不过此事却引发诸多争议,令人诟病之处在于,刘荩臣过世后并未如先前约定那般将爵位归还给刘莱臣,反倒是其儿子刘孔昭顺理成章地承袭了爵位。要知道,勋臣爵位的承袭向来都是关乎朝廷的重大事务,按常理而言绝无可能发生冒名顶替、擅自承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