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奇袭,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力挽狂澜,拯救大唐国运近百年。而他的成名之战,更是中外军事史上最为经典的奇袭战之一。那是一个寒风暴雪的夜晚,他亲自率领着9000名精锐士兵,一路向东进发。将士们无人知晓队伍究竟要开往何方,他只下达了一道命令:“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不要管,一直往东走!”经过强行军60多里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淮西藩镇的老巢——蔡州。犹如神兵天降,一举歼灭守军,生擒贼首吴元济。这位统军将领便是李愬,正是三十年前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的名将李晟之子。
李愬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李晟是唐朝中期的着名将领。由于父亲的功勋卓着,李愬自幼就受到朝廷的封赏,拥有了一定的官职和地位。然而,命运对他并不宽容,他的生母早早离世,年幼的他只能依靠养母王氏的养育成长。
王氏对李愬视如己出,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和教育。不幸的是,王氏也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因为李愬并非王氏的亲生儿子,所以李晟命令他穿着与王氏关系相对疏远的丧服来表达哀思。但是,李愬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要穿上为生母所穿的丧服。李晟被他的坚定和深情所打动,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公元793年,中堂名将、被誉为“万人敌”的李晟因病去世。作为李晟的儿子,李愬深感悲痛,决定在父亲的墓旁守孝。唐德宗担心他过度伤心影响身体,特意下旨命他回家休息一晚,但李愬却不愿离开,匆忙赶回到墓地继续守孝。德宗了解到他的决心,便允许他服满丧期。
丧期满后,李愬被任命为右庶子,并随后出任二州刺史。由于他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色,屡次得到晋升,最终担任了太子詹事一职。李愬不仅在政治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具备非凡的军事谋略和高超的骑射技艺。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他成为了唐朝时期备受瞩目的人物。
自公元814年开始,唐朝面临着藩镇割据、肆意妄为的局面,而唐宪宗李淳一直以来都有平定藩镇、统一天下的志向,因此多次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用兵,但长期作战却未能取得显着成果。直至公元816年,李愬主动请求前往淮西前线效力。
当唐宪宗得知李愬请求出战时,内心其实并无把握。尽管李愬出身将门,但他此前所担任的多为闲职或治理政事的文官,从未有过军事经验。然而,宰相李逢吉对李愬的才能表示认可,认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并极力向宪宗推荐。最终,宪宗任命李愬为隋唐邓三州节度使,负责西路军的统帅工作。
当李愬满怀壮志地抵达淮西前线后,他发现由于西路唐军多次战败,军队中的士气十分低落,将士们普遍存在怯战情绪。这使得李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他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李愬对将士们说道:“天子深知我为人慈爱且有耐心,特意命我前来安抚诸位。至于作战之事并非我所擅长。”众将士听后十分欣喜,然而李愬的亲友却心生不满和疑虑。于是,李愬解释道:“前任统帅消极怯战,吴元济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如今听说换了将领,我不想让他有所警惕,故而故意示弱,目的就是要让叛军放松戒备。”
给叛军放完烟雾弹之后,李愬开始整顿军纪,遣散军中的歌女和乐器,不再设宴奏乐。他还亲自探望受伤的士兵,与心腹们精心策划着袭击蔡州的计划,意图出其不意。同时,他上表朝廷请求增派兵力。宪宗立刻从其他战区调配了两千精锐骑兵交给李愬。
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李愬派遣的侦察骑兵成功擒获了敌军的骁将丁世良。丁世良曾多次击败唐军,将士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请求将他严惩以祭奠战死的弟兄。
李愬见丁世良如此坚决,心中暗自钦佩,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丁世良既不求饶,也不畏惧,展现出身虽死、不可毁其节的坚定态度。李愬不禁赞赏地说道:“丁世良真乃大丈夫也!”随后,他亲自为丁世良松绑,并奉为上宾。
丁世良也是个识趣的人,明白此时正是自己表现的时候,于是主动请求为李愬效力。李愬欣然接受,任命他为捉生将。丁世良深知自己作为降将,需要立下赫赫战功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积极地向李愬献计献策。
当时,李愬正计划攻打文成山。文成山的守将吴秀林是无元济的得力干将,而给他出谋划策的则是陈光强。陈光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喜欢独自出战,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丁世良对李愬说:“让我去擒获陈光强,以此逼迫吴秀林前来营救。”李愬听后,点头表示同意。
没过多久,机会终于来临。丁世良不负众望,成功生擒陈光强归来。几天后,吴秀林得知陈光强被擒,担心他的安危,率领文成山的三千兵马投降了李愬。
归降后,李愬不仅没有杀他,反而给予他优待和重用,并将自己准备袭击蔡州的计划告诉他,询问他的意见。吴秀林回答道:“想要攻取蔡州,非用骁将李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