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解决了,朱棣的造反成了一个笑话。
这件事情也很快传开了,第二天更是以报纸的形式公告整个天下。
而正如朱雄英所猜测的那样,解缙被游街示众的时候,天下读书人一下子就失去了声音。
南京城内那些以解缙为榜样为楷模的读书人,全部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一个个躲在家里,羞愧难当。
就好像解缙做的事情,是他们做的一般。这对于大明此刻的那些读书人来说,可谓是狠狠的扇了一记耳光,狠狠的打击了一下他们之前的嚣张气焰。
而朱雄英也就打算借这个事儿,着手开始改革官员体系。
所以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朱雄英直接就下令,取消科举制度。
这个决定做出来的那一刻,文武百官都震惊了。
虽然知道朱雄英一直对读书人读一辈子书,考取功名治理天下这种事情很不看好。
但也没有想到太孙居然弄出了这么一个重大措施。
可是如果没有了科举,那官员的选拔又该如何?
让百官都很疑惑。
这个问题啊,朱元璋早就跟朱雄英聊过很多次,朱雄英给的方案朱元璋也比较满意,此刻就听朱雄英说:
“自即日起,由户部和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孤制定了一套官员选拔的制度。
很简单,在各地每年举行一次官吏考试,各地方名声好有些文化、有能力、品德优秀者,都可以参加报名,统一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背景调查,和对地方治理的答辩,以及对审理案件,发展地方的答辩,等等一系列的考核。
具体会有朝廷出不同的题目,地方的道府主要官员对县级的官吏进行评判和选拔。
再将名单递交给朝廷,由户部和吏部,共同做出决策选出优秀的人在各地方当官吏。
另外,官吏的升迁也必须跟业务能力挂钩。每年进行考核,能力优异者晋升,能力一般般的保持不动或者下调,能力差的直接开除。
以后可再行通过一年一次的考核,再考进来。”
朱雄英缓缓的说着,他的新型官员选拔考核制度,差不多,跟后世的公务员制度一样。
说到最后,他又补了一条:
“各地方有品阶的官员上任之前,必须由当地的衙门对当地百姓进行一个走访,调查,记录百姓们对这位要上任的有品阶的官员的支持率。
支持率必须达九十以上,才可以,否则的话,那官员就待定,重新选择。”
朱雄英讲了很久,他讲完之后,下方的所有官员都震惊了。
如此严苛,这官还是官吗。不说其他。就说最后一项,这个官员被定了,以后还要征求当地百姓的意见?支持率要达九十以上。
也就是说这位官员一定要让百姓满意。
只要有百分之十以上的百姓不满意,就很难在这个地方当官。
那如此一来的话,这当官的在地方上,可就不敢有半点不好的名声,否则下一年就啥也不是了。
这太狠了。
另外就是这官员的选拔,以前一直都是科举,科举说白了就是读书人有优势,读的书越多才学越多,就大概率就能够当官。
可按照朱雄英的这一套理论,读书多,有文化不代表就能当好一个官。
反而很多人把这条路走的极端了,努力的去读书,做出了极大的付出,当了官以后,哪里还有心思为百姓服务?
只记得这些年来自己有多么的辛苦,只想着上了位以后多捞点好处。
这其实的确是这个道理,必须要读书最好的人才可以做官,确实是会让大多数读书得到官位的人,变得很极端。
而朱雄英的选举官员的法子,这只注重人品和能力,有了人品和能力就可以做官。
这个筛选面积更大,选出人才的概率也会更大。
毕竟读书人当官,不能保证其他能力是否优秀,只能保证他书读的确实多。
但是直接在所有人里面选有能力的,人品好的,那这个筛选的目标就很明确了。
朱雄英说完以后,看向下方的百官说道:
“孤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下方的官员们面面相觑。
开玩笑呢,就算是真有有意见的,谁又敢反对呢?
现在的太孙不仅治理国家很厉害,不仅还能搞出一些非常有用的东西。
不仅能够将官员们藩王们收拾服服贴贴,关键现在还会打仗。
这谁敢有意见啊?
再说了没看见坐在龙椅上的老朱都没说话吗?明摆着爷孙俩都是商量好的事情。
你要是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