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台派儿子失捏干前往南京,使得马哈木敏慌了神。
鞑靼人本就人多势众,又占有东部富饶草场,如果再和明朝勾搭上,还有瓦剌人的活路吗?
马哈木生怕阿鲁台捷足先登,连忙派他的儿子脱欢去见朱棣。
脱欢带着八匹产自西域的雪龙马,来到开平,面见朱棣。
他向朱棣表达了瓦剌部对大明的敬仰,并表示愿意与明朝结盟,共同对抗阿鲁台。
朱棣心中暗自盘算。
瓦剌部虽不如鞑靼部,但实力亦不容小觑,如果能够与他们结盟,无疑会增强明朝在北方的影响力。
然而,他也担心马哈木会成为第二个阿鲁台,对脱欢的提议并未立刻表态。
脱欢看出了朱棣的顾虑,他急忙表示瓦剌部将永远忠于大明,绝不会背叛盟约。
朱棣心动了,派朱高炽去南京,向朱标报告。
朱标身为大明天子,刚刚被阿鲁台摆了一道,正在气头上,对朱高炽说道:
\"你回去跟你爹说,蒙古人毫无信义可言,阿鲁台、马哈木全是一丘之貉,与他们谈和没有任何意义。\"
明朝上上下下,对外部世界从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
在和日本、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的交往中,犯了许多完全不必要的错误。
洪武初年,朱元璋搞不清楚日本的状况,以为南朝的怀良亲王才是正统,一心只想与怀良亲王打交道。
对主动示好的足利义满爱搭不理,最终导致足利义满也走上了与明朝对抗的道路。
这一次,朱标又犯了朱元璋的老错误。
陪侍一旁的朱允熥赶忙说道:\"父皇,儿臣倒不这样认为。蒙古现在是阿鲁台、马哈木双雄并立。
既然阿鲁台执意与我朝为敌,那么与马哈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被游牧蛮族欺凌得太久太久了,在明朝,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勋,主张对蒙古强硬都是一种政治正确。
朱标说道:\"前次与阿鲁台谈和,朝中本就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倘若与马哈木谈和,再重蹈覆辙,朝廷颜面何在?\"
面子,又是面子,面子能当饭吃吗?
明朝的政治体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僵化。
一直到行将灭亡了,明朝都死抱着天朝上国的面子不放。
崇祯每次想与皇太极议和时,就会有无数大臣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反对,可是让他们出钱出力的时候,又一个个当了缩头乌龟。
在东起辽东西至陕西的漫长战线上,与蒙古人足足对峙了二百余年,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明朝无力兼顾南方。
朱棣死后,朱瞻基放弃了三宣六慰,放弃了安南,停止了下西洋,与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与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擦肩而过。
想到这里,朱允熥慨然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如果能够拉拢马哈木对付阿鲁台,一时的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儿臣觉得,既然马哈木愿意谈和,就可以大大方方召他到南京来,给他封官加爵,这样一来,蒙古各部就会争相效仿,要不了几年,蒙古就会土崩瓦解了。\"
朱标闻言,为之动容,说道:\"好,就照你说的办。\"
朱标随即命人拟旨,邀请马哈木来南京和谈。
消息传到瓦剌部,马哈木喜出望外,他没想到明朝如此爽快。
马哈木立即召集部众,准备动身前往南京。临行前,他叮嘱脱欢要好生治理部落,不得滋事。
数日后,马哈木抵达南京。
朱允熥亲自出城七十里迎接,以示诚意。
马哈木受宠若惊,也对朱允熥投桃报李,解下腰中佩刀,双手呈上,毕恭毕敬说道:
\"这是家传宝刀,已经传了十七代了,愿敬献殿下,以表归顺之意。\"
朱允熥抽刀出鞘,只见寒光闪闪,果然是把好刀,旋即解下腰间佩剑,递给马哈木,笑吟吟说道:\"这个,送给你!希望明蒙两国今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平等互利,共享太平。\"
马哈木双手接了,说道:\"中原有句话说的好。\"
\"什么话?\"
\"闻名不如见面。我久在漠北荒凉之地,久闻殿下平陈祖义、平足利义满,便以为殿下是一个杀伐无度的冷血英雄,今日见了,才知道殿下如此宽厚仁慈如此与人为善。\"
朱允熥哈哈大笑,设宴款待马哈木一行,给足了马哈木面子,席间宾主尽欢。
此后三四天,朱允熥天陪同马哈木游览了南京、苏州、杭州的名胜古迹和山山水水。
想想塞外的荒凉苦寒,再看看江南的温柔富贵,马哈木除了艳羡之外,就只剩下自怨自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