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民生艰难

    朱标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一天的功夫,临濠民间就流传出一个故事——太子、秦王、晋王、燕王,祭拜皇陵,表面上不露声色,在神牌前演的都是场面活儿,实际上四人在偏殿无人之时,抱头痛哭,完全不顾皇家的仪态,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真是孝子贤孙啊!

    回去的路上,朱标特意将朱棣叫上车,与买的里八剌,三人同行。

    “老四,《诗经》读得如何?”

    “嗯,差不多吧。”朱棣小心回答。

    “诗之风雅颂,有何不同?”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大哥,我以为,风雅颂各有其妙。风者,民风也,记述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最为朴实无华,却也最为真挚动人。雅者,正声也,多出自士大夫之手,其文辞华美,意蕴深远,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文化与思想。颂者,祭祀之歌也,庄重肃穆,体现了对先祖与神灵的崇敬。”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又问:“那你如何看待先生所说的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呢?”

    朱棣迟疑半晌,回道:“我说不上来。”

    朱标沉吟片刻,说:“用一句话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观之可知民间疾苦。如你所说,十五国风最接近民心,最能体现民间的真实情感,是民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朝廷最应该关心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相比于三颂、二雅,更应该熟读十五国风。”

    “我明白了。”

    “今天的话,希望你能铭记于心,教之子孙,保大明万世基业。”

    “放心吧大哥,我记住了。”朱棣点点头。一旁的买的里八剌,也暗自点头,心中对于《诗经》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人各有所思,再也没说话。今日一番痛说革命家史,主要是敲打三位弟弟,让他们意识到大明江山来之不易。从历史上看,在关心社稷民生方面,三王之中当然是朱棣排第一。登上帝位,责任不一样了,看问题的角度、做事情的方法也随之改变,永乐盛世多少也能证明这一点。

    秦王和晋王在这方面就差得很远,就藩之后,多有不法之举,搅得藩国之内乌烟瘴气,民怨沸腾。老二荒诞不经,老三脾气暴躁,若是朱棣当不了皇帝,会不会也如秦晋二王一样,不守国法,肆意妄为呢?朱标不敢保证,所以一直以来,抓住机会就要教育他们三个。

    “在中都最重要的行程结束了,好无聊哦。”朱标在行宫翻着书,自言自语道。

    “殿下,要不要去城外走走?”一旁的秦顺建议。

    “城外有啥?”

    “城外有……”秦顺一时答不上来,想了想说,“城外有人!”

    “你小子净说废话,人有什么看头?这年头哪儿没有人啊!”朱标笑骂道,随即把书扔在一边,“不过呢,城外能看到城里看不到的东西。走吧,出去转转。”

    “殿下自己去?”

    “咋地?你不去?”

    “小的意思是,其他三位殿下呢?”

    “他们呐?不叫了,咱们单独出去转转。”

    朱标、秦顺外加李大力,三人骑马从南门出了城,一路前行。一开始走大路,后来改走小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农田之中。

    这个时节,临濠所处的江淮之间,还没有开始播种早稻,只是一片收割后的景象。不过,不远处有一位看上去有些年纪的老者在劳作。

    让李大力就在原地看着马,朱标和秦顺走到田间地头,有意和老者说上几句话。就像前世朱标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帝王将相微服民间一样。

    “老丈,这是在为春耕除草啊?”朱标明知故问道。

    “是啊。”老者答。

    朱标问:“就您一个人?怎么不让儿子来干呢?”

    老者答:“家里独苗一个,他娘宝贝得很。这点儿活儿,咱这个人就干了。”

    朱标笑问:“养儿防老嘛,我看老丈的相貌,应该多子多孙的。”

    老者答:“生多了养不起啊。你没听说过吗?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再说了,人头税,咱也交不起啊!”

    朱标问:“这临濠府不是皇帝的老家吗?朝廷不是说免交钱粮吗?”

    老者答:“你这话没错。谁也没想到咱这个地方出了皇帝了,乡亲们都觉得脸上有光啊!皇帝老爷吃过苦,念旧情,免了咱们的税。可万一哪天,皇帝老爷钱不够花、粮不够吃,说不定就不免税了。到时候家口人多了,就成累赘喽。”

    朱标答:“天下那么大,再怎么样,皇帝也不缺临濠府这点儿钱粮吧。”

    老者答:“那可说不准。以前,朝廷三天两头地加税,皇帝过生日啊,皇帝媳妇儿过生日啊,皇帝他娘过生日啊,咱们都得孝敬!”

    老者指了指脚下的土地:“现在靠着这块儿地,一家人吃饭不愁,还能攒点儿粮食,老汉我知足了
新书推荐: 穿越红楼的意外人生 每个世界刷新金手指 梦魇开始的地方 荒神道 何以赎光 刀武天下 谍战精英:我在76号当医生 和毛茸茸无障碍沟通,农场被带飞 从废土小子到末日王者 凤飞翱翔兮,为你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