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而不为呢?
捷报在京中御街宣读了三遍,百姓们高兴的手舞足蹈。
先前因为时疫低迷的情绪一扫而空,沈家的所有铺子提前买了鞭炮庆祝。
一时间,大街上喜气洋洋。
济世堂里。
顾掌柜刚送走一个客人,看到对面沈家的铺子放鞭炮,笑着捋了捋胡须。
“让咱们的人也去买一些鞭炮回来庆祝庆祝。”
抓药的小药童从药柜后探出头来,一脸烦闷。
“掌柜的,咱们最近生意不好,全都是过来买炖鸡药的,庆祝什么呀!”
掌柜的心疼大家时疫过后身体不好,需要补气固本,特意在门口贴了告示,所有补气益元的药都是按成本价卖。
费时费力不挣钱,连打包药材的牛皮纸都是倒贴的。
他都快闲的发霉了,万一这药铺子关门大吉了,他可怎么办?
掌柜的轻‘呸’一声。
“去你的,让你去就快去。”
小药童被骂了也不恼,吐了吐舌头,自己从药柜里拿了十几文钱出去买鞭炮。
眼看着小家伙儿蹦蹦跳跳的跑远,顾掌柜看着街上喜庆的行人,想到时疫泛滥那一阵子随处可见的行尸走肉和尸体。
语气莫名。
“没生意是好事儿啊!”
说明大家都没灾没病的,好事儿。
随着晋元帝的生辰一日日临近,御街上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和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绸,瞧着一派繁荣昌盛。
其实国库早已经空了,这些东西都是往年皇上太后等贵人们寿诞时候用的旧物。
好在晋元帝是个节俭的,对库房盯的紧,连带着宫人们也不敢马虎,保存的好,颜色依旧鲜亮,完全看不出来是旧物。
其实晋元帝是不想大办的。
毕竟,东晋刚经历过时疫和战乱,欠了不少外债。
一场寿宴下来,又是一场额外的大开销。
但皇后却觉得,正因为刚经历过不少坎坷,更应该大办一场,好让百姓们安心,也让各国使臣们看一看东晋的风采。
顾卿也觉得,东晋泱泱大国,若是此时在各国使臣们面前露怯,日后说不定又要生出事端。
只是这个宴,怎么办,还是要拿出个章程。
顾卿从御书房出来,直接约着赵承钧去临江楼吃了一顿。
次日,赵家就以赵太师的名义,在宫门口摆起了给皇帝贺寿的鳌山。
有了文臣之首的赵家带头,其余各大文臣请戏班的,请杂耍的,请唱曲儿献艺的,层出不穷。
寿宴还没开始,京都已经热闹的跟过年似的。
有了节目,进城的人自然就一日日多起来,京中消沉了许久的铺子小贩儿们,终于扭亏为盈。
各国使臣看着这场面,都暗自嘀咕。
璃月国的那个阿勒勋之前一直明里暗里跟他们说东晋国库空虚,只有一个空架子。
这办个寿宴都这么大阵仗,这是国库空虚,他们那算什么?
穷乡僻壤?
这些使臣只看到东晋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了时疫,平息了边关战乱,哪里知道晋元帝御书房的一大堆欠条啊。
还真被这阵仗给唬住了。
到了晋元帝寿诞当日。
顾卿和赵承钧两人当着晋元帝和文武百官以及各国使臣的面,亲自带队在演武场演练比试,刺激的犹如真正战场厮杀一般的画面,看得各国使臣头皮发麻。
三十六计都快被两人玩出花来了,反转不断。
别说那些没见过这些花样的使臣们,就是不少东晋文臣,也是看的一愣一愣的。
东晋重文轻武,在他们这些文臣眼里,那些武将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
不过是空有一把子力气和武艺,换了他们有那身武艺,照样可以大杀四方。
今日见了顾卿和赵承钧的本事,才真正意识到战场的瞬息万变,一个失误就是几千上万人的性命葬送进去。
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开始正视起这些保家卫国的武将们。
晚上用过晚膳,晋元帝亲自带人登上宫门和百姓们共赏鳌山。
夜色深沉时分,皇后安排的烟火表演将气氛拉到了极致。
等几个使臣回到驿站,还没从今日一天的刺激中回过神来。
有这样的将领和部下,难怪能打的璃月老王上亲自投降。
从前只知道东晋生产美丽昂贵的丝绸,刺绣和瓷器。
今日见识了东晋的那种浓厚又强烈的文化底蕴,才彻底明白自己国家和东晋的真实差距。
还有顾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