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娘这次进县城除了去陆家,还想看看城内环境是否可以开门做生意了。
毕竟买了铺子就在那放着,着实有些浪费。
况且,如今刚过了小寒,距离腊月已经没几天了。昨日的一场大雪在睡梦中缓缓落下。
今日晨起时,孙大舅便登门拜访,说了村户们都担心胡萝卜会被雪冻坏,叫他来问问赵秋娘是不是可以收了。
“放心,冻不坏,但也确实是时候收了。”
冬小麦最早得四五月才能收,但包菜已经种过两波了,现如今各家地窖里满满当当的包菜每日都等着来赵秋娘这里卖钱。
除了每日的饭食供应,赵秋娘却是手里还积着大量的洋白菜无处安放。
孙阿莲也是抓紧学习包菜为主的菜品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赵秋娘找村里人帮忙弄了台石磨出来。
留在家里的一大一小两头驴子终于是派上了用场不至于天天闲的去剁蹄子吓孙阿莲养的那些小鸡玩。
孙阿莲照着赵秋娘给找的资料琢磨出了玉米淀粉制成的粉丝和绿豆粉丝两种。
当然了,其中使用的许多器具还是赵秋娘在现代买回来的成品。
包菜粉丝就正式端上了全村人的餐桌。一经面世,全是好评!即便最初几次粉丝基本都被炒成了糊糊,甚至有些粘在了锅底上。但大伙都没一句有怨言的,全是鼓励。
“阿莲不简单啊!这菜以后一定能成招牌!”
“好吃好吃,我能再来一碗这个菜不?”
“这菜好,菜鲜甜,还有这坨坨的,吃到肚里可禁饿了!这菜好,我喜欢!”
“孙家丫头,再接再厉,阿伯看你能成!”
……
诸如此类的赞美声,直把孙阿莲夸的脸红扑扑,炒起菜来更卖力了。
期间她改良了几次粉丝的配方,直至达到炒菜时不软不硬不糊不塌为止。
这菜很考验做菜人的手艺,孙阿莲练到两个肩膀酸胀得不行,这才熟能生巧,达到完美口感。
“不过,胡萝卜也是时候该收了,叫大伙这两天先收着吧!第一批我这边要300斤就好,第二批第三批等我从县城回来再定。”
赵秋娘叮嘱完,便去了县城里。
也不知是不是潘小将军已经把那批流寇给尽数抓干净了,这次入城明显城中安定了许多。
原本闭门不开的商户也都开了张。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冒头出来采买,富人区那边许多富户也开了半扇后门,允许丫鬟仆人进出。
赵秋娘有意探听,耳力又强,于是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譬如各家老爷都有交代,未来前景不明,暂时不要大肆挥霍,还是以守财为主。
当然也有许多女眷和小公子哥对各家主事颇有微词。
“老爷自来就是个守财奴,没动乱时还不是日日如此?我不管,好不容易取了门禁能出去兜风,我定要多多逛逛。”
“我爹什么都好,就是胆小抠门!本公子终于能出门了,哈哈哈哈!美酒美食,本公子来啦!”
似是沉睡了许久的棠城县终于缓缓苏醒。加之还有月余便到了新年,周边起义的队伍莫名其妙也停下了攻势。
除了极个别被天灾和战乱祸害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城镇,像棠城县这般受到影响还没那么大的县城,皆是渐渐复苏,还做生意的做生意,想出门采买的都出动了。
赵秋娘见棠城县的经济也起了这复苏的苗头,心情颇好的到了同和楼,通知大小柳,准备准备,同和楼也是要开业了。
赵秋娘当日回去带了个大夫。
巧的是,这次来的大夫还是个老熟人——上次来孙家庄治疗众村民中最年轻的那个计大夫。
计大夫主攻妇科疾病,平日因着岁数太小,小娘子害羞不敢找他看病,年龄大的大娘又觉得脸上没毛靠不牢,于是成了医馆最清闲的大夫。
赵秋娘去的时候一说要去几里外的村里治病,年岁大的大夫都摆手。
毕竟这次又不是上次那个翻了倍的诊费,老大夫还真看不上那点出诊费。
计大夫之前来过孙家庄,对孙家庄的情况大致了解,一回生二回熟,于是主动站出来说可以随赵秋娘跑一趟。
赵秋娘到家时赵思弟还昏迷着,计大夫望闻问切后,收了号脉的小枕,蹙眉开了方子,又请赵秋娘走到旁处道:
“我瞧着这姑娘身体里积攒了不少的毒素,不知是何缘由?”
赵秋娘被问的一愣,毒素?什么毒素?
猛的,她像是想起什么来一样,看向又蹲在墙角挖啊挖的安甜……
“之前,思弟是有吃过毒虫。”但赵秋娘也拿不准吃毒虫是不是导致思弟身体积攒毒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