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这句出自《淮南子?说山训》的古语,短短几字,却蕴含着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深刻道理,精准地击中了当下人们在学习道路上普遍存在的症结。它犹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那些以 “没有时间学习” 为借口而停滞不前之人的真实面目。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人们总是习惯于抱怨生活的忙碌,声称自己被工作的重担、家庭的琐事等各种事务紧紧缠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惊觉那些常常将 “没时间学习” 挂在嘴边的人,即便拥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也往往不会主动投身到学习之中,而是将这些宝贵的时间肆意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消遣上。这一现象恰好有力地印证了古人的这句名言 —— 学习与否,关键并不在于时间是否充裕,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真正渴望学习、积极进取的心。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残酷真相:时间并非是决定学习能否进行的核心因素,真正横亘在我们与学习之间的巨大阻碍,是深藏于内心的惰性以及对学习的漠视态度。当一个人从心底里认定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时,这种消极的观念便会在潜意识里生根发芽,进而驱使他不断地为自己的不学习行为寻找各种各样看似合理的借口。长此以往,这种错误的观念会逐渐根深蒂固,最终形成一种难以打破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下,即便拥有了空闲时间,他也会下意识地逃避学习,无法主动地拿起书本,去探索那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对学习的漠视和逃避心理,往往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意味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而很多人出于对失败的恐惧,宁愿选择待在熟悉的舒适区内,享受着暂时的安逸,也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让他们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时,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动作,它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高度自觉的意识。真正的学习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定不移的自律精神。一个拥有强烈求知欲的人,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不断地探索和了解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而自律精神则是保证学习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外界的各种干扰和诱惑,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保持专注和坚持,不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虽然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但他们依然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上下班的路上、午休时间等,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他们通过听有声书、看在线课程等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有些人则截然相反,他们即便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也宁愿选择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或者沉浸在各种娱乐活动中无法自拔。他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但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如何将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回顾历史的长河,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普适性。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看似毫无时间和条件学习的困境中,凭借着对知识的炽热热爱和执着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到了极点,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更不用说有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学习了。白天,他必须跟随家人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努力;晚上,由于家里穷得买不起灯油,整个屋子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然而,匡衡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偶然发现邻居家晚上有灯光,于是灵机一动,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让那微弱的灯光透过洞口照射进来。就是借着这一丝昏暗的光线,匡衡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匡衡没有丝毫抱怨时间不够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后世留下了 “凿壁偷光” 的千古佳话。匡衡的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时间多么紧张,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渴望学习的心,就一定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自幼便失去了父亲,家庭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然而,他的母亲郑氏是一位深明大义、极具远见的女性。她深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尽管家里一贫如洗,连纸笔都买不起,她仍然想尽办法让欧阳修接受教育。郑氏用荻草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读书,欧阳修